医改中年薪制:理想很丰满,推行却骨感?
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在不同省市召开了六次医改工作会议,会议给出了明确的信号,必须推行三明医改经验,其中最重要之一是推行年薪制,使医务人员与经济收入脱钩,但也引发社会的热议。作为带有国家战略任务性质的医改,肯定要推行,关键是各地如何执行的问题。一、医改中年薪制的美好愿景医改中年薪制承载着诸多美好的愿景,从理论层面来看,它有着多方面积极且深远的意义。首先,推行年薪制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待遇。长期以来,医务人员面临着工作强度大、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等诸多状况,但收入水平却未必能与之相匹配。而年薪制的实施,能够根据岗位特点、职责要求以及工作绩效等多方面因素,更为合理地确定薪酬水平,让医务人员的付出得到更恰当的经济回报,从而增强他们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医疗行业,为医疗事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其次,有利于优化医疗服务质量。在年薪制模式下,医务人员的收入不再单纯与业务创收挂钩,比如不再依靠多开药、多开检查项目来增加收入。这样一来,医生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在提升专业技能、钻研疑难病症以及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诊疗服务上,真正做到因病施治,从患者的实际病情和需求出发制定治疗方案,进而使整体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患者也能从中受益,获得更好的就医体验。再者,年薪制的推行能够打破 “以药养医” 的旧模式。过去,部分医院存在通过药品加成等方式来维持运营和增加收入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药品费用虚高,加重了患者的就医负担,也容易滋生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而年薪制将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收入来源引导向更合理的医疗服务价值体现上,促使医院更加注重提升医疗技术、优化服务流程等方面,推动医疗行业回归公益属性,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总之,医改中年薪制在理想状态下有着令人期待的美好前景,若能顺利推行,将对医疗行业的发展、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以及广大患者的就医体验等多个维度产生积极且深刻的影响,为构建更加完善、高效、公平的医疗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二、年薪制推行的现实困境(一)政策落实阻力重重在医改中年薪制的推行过程中,政策落实方面面临着诸多阻力。部分地区政府对医改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与设计,这使得像工资总额预算确定、目标年薪标准确定等关键政策在落地时困难重重。例如,一些地方没有明确的工资总额预算额度,导致医院随意发放绩效工资,使得年薪制的推行缺乏基本的规范框架,难以有效开展相关工作。而且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在参照标准上也难以统一,像目标年薪标准究竟是参照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标准的一定倍数,还是依据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倍数来确定,这些都成为了棘手的难题,进而阻碍了年薪制在各地顺利地推行下去。(二)收入分配难以平衡年薪制下,收入分配的平衡是一大挑战。医院内部涵盖不同科室以及医护技辅行政后勤等多个职系,由于各科室工作性质、业务量等存在差异,在工资总额分配以及绩效奖金分配等方面很难做到公平合理。比如在一些医院里,外科、妇产科和心脏科等经济效益显著的科室,因其手术量大、病人多,在年薪制下所获得的绩效奖金往往远高于内科、全科和精神科等 “弱势” 科室,即便这些所谓的 “弱势” 科室在病种复杂性、患者护理需求方面并不逊色,但他们的付出却难以在薪酬上得到同等体现,由此容易造成较大的收入差距,也容易引发内部矛盾,影响整体工作的协同性和积极性。(三)绩效考核问题频现绩效考核环节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在设定绩效考核指标时,往往面临着定性指标偏多、抓不住关键重点、考核成本较大等情况。面面俱到的考核指标体系看似全面,实则难以聚焦核心,且很多指标分值较低,容易将日常全面质量管理与绩效考核简单划等号,最终导致考核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成本颇高。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偏差,部分科室为了追求绩效奖金的最大化,开始过度医疗,增加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来提高工作量,以获取更高收入,这种过度追求短期效益的行为,忽视了医疗服务质量,违背了医疗服务的初衷,也损害了患者的切身利益。(四)配套机制协同困难医改中年薪制的推行还受制于配套机制协同的难题。医保、医疗、医药 “三医” 协同治理并非易事,像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就面临着较大阻碍,一些地方的医保部门未能主动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而三明医改经验里医院工资又是与医疗服务项目收入相联系的,如此一来,医院的收入结构调整困难,工资来源缺乏保障。再者,医共体若没有建立完善,医保基金就难以实现打包付费 “结余留用”,医院依然要围绕提高医保结算率去做绩效管理设计,无法与医保打包付费同步推进,这使得年薪制缺乏有力的配套支撑,对其顺利推行产生了消极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搜索
-